今年7月24日,我第一次使用悦跑圈跑步APP记录自己的跑步状态,结束了“盲跑”时代,开始了解自己的跑步状态。
从7月24日到9月24日,我跑完半程马拉松,用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。这两个月的时间,我从一个跑步小白成长为一个能在2小时内跑完半程马拉松的跑步爱好者。有人想知道我是怎么做到的吗?
我两个月的训练可以分为三个阶段:
第一阶段:充分利用软件记录的数据,了解自己的跑步情况。
第二阶段:找出自己跑步中的问题,并逐一解决。
第三阶段:当步频达到每分钟180步时,跑更长的距离,提高耐力。
第一阶段
今年在开始用软件记录跑步之前,我已经跑了10天,完全是“盲跑”。盲跑在这里就是不知道跑步的速度、距离、步频、步幅。完全随心所欲地跑,跑得快不快,跑得远不重要,步频、步幅什么的也不关心。如果就这样跑,我的人生就永远不会有任何进步。
我在7月24日用软件记录晨跑时,发现有两个词不懂,“配速”和“踏频”,于是就百度搜了一下,对配速和踏频有了基本的了解,知道配速越小速度越快,踏频越快越好。
7月24日,我以最舒服的方式跑了3公里,并记录了自己的跑步数据。接下来的几天,我连续跑了3公里,但速度越来越快。这样跑的目的是为了知道自己跑得有多快,跑到什么速度会气喘吁吁。总之,我把自己当成宝藏,不断挖掘。
后来我尝试了1公里间歇跑,以百米冲刺的速度跑1公里,并记录最佳成绩,还用12分钟跑步来测试自己的跑步能力和体能,总之,我尽量用跑步来折磨自己,以此来了解最初的自己。
第二阶段
经过第一阶段的奋斗,我对自己的跑步情况有了一些了解,但对跑步还是不太懂,还是新手,只是每天坚持跑步,没有固定的跑距离,很随意,比如七夕节就跑7公里。
8月30日,是我跑步生涯中很有意义的一天。那天我去探索了一条新路线,转了一大圈,估计路线不止8公里,心想,不如再跑几公里,跑到10公里。最后,我在10.3公里停了下来,完成了当天的晨跑。当我把截图上传到运动群打卡时,很多人都夸我跑得快。但有朋友指出,我跑得这么快,步频这么低,步幅太大,很容易造成伤害。
上图是对应步频和步幅的详细图表。步频不稳定,波动较大;步幅比较大,基本都在1米以上。用这么大的步幅跑步,对膝盖的冲击比较大,膝盖受伤的可能性也比较高。
于是在老严的指导下,我先练习步频,目标提高到每分钟180步,练习步频时,先贴地跑,放低膝盖,缩短步幅,注意前脚掌用力推地面。
跑步的动作我知道,但要提高步频,还是要带着感觉跑。所以练习步频的时候,我会间歇跑,跑500米就停下来,看看记录的步频,如果跑不到180就换一种方式跑。最后,经过多次练习,我的步频提高了,动作也稳定了。
还有一个就是呼吸的问题,我发现跑快了呼吸就变得急促起来,我不知道怎么缓解这种缺氧的状态。这时候我只好又去百度找了。网上介绍了很多呼吸的方法,但是哪种更适合我呢?谁也帮不了谁,因为每个人的肺活量不一样,只能自己摸索哪种方法适合自己。我觉得一吸一呼的方法很适合我,大概就是三步一呼,吸气呼气都要深,这样呼吸才会充足,才能缓解缺氧的状态。
一旦解决了呼吸和节奏的问题,跑15公里看上去就不是那么困难了。
第三阶段
长跑其实就是一种稳定步频和动作的训练方式,长跑过程中形成肌肉记忆,步频和动作就能稳定下来。
当我的步频上去之后,我就迫不及待地想用长跑来验证一下我的步频是否真的经得起考验。当我跑了12公里、15公里、18公里之后,我的步频稳稳的定在了180。此时,我终于相信自己已经征服了180步/分钟的步频。
步频上去了,我就想着在长距离跑步的时候,可以逐渐加大步幅,提高耐力。我以前训练步频的时候,步幅很小,感觉是迈着小步子,跑不快。步频上去了,可以放松步幅,速度就会慢慢上去。如果耐力提高了,速度就能保持住,半程、全程的成绩就会比较稳定。
所以我现在的训练是长跑,提高耐力可以让步频和步幅达到理想的状态,没有耐力,就算你跑得像博尔特,你也跑不到马拉松的终点。
这里再来两张节奏曲线,相比之前10km的节奏曲线,节奏要稳定很多,但是半马的节奏曲线明显比第二张变化大,不稳定,说明跑者耐力不足,跑半马的时候动作容易变形,影响节奏。
这两张图的另一个目的,是想说明,虽然我可以在2小时以内跑完半程马拉松,但我的步幅仍然不均匀,这将是我未来要克服的另一个难题。
不要以为两岁前跑完半程马拉松就值得高兴,我真正应该高兴的是,我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,我不会满足于这样的成绩。